偏见,歧视,与刻板印象
Go Home and Read More
—— 女性 权 益 ——
小编:有些人觉得,冻卵,是一个让女性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办法;另一些人却认为,这只是缓兵之计,并没有解决当今让女性不敢生育的社会问题。究竟是出路,还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接下来的文章,或许能够给出一部分答案。
大企业为什么鼓励女性冻卵?
来源 | VICE France
翻译| Lucrèce
校对 | Irène
类别| 健康、生育权益
中法对照详见今日第二篇推送
01
冻卵:是福利还是操控?
自2014年起,以脸书、苹果为首的公司便开始把冻卵纳入员工福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诸如谷歌的其他公司,也紧随其后,加入到这一行列。2017年,冻卵还被视为在硅谷工作超大新福利。然而,和所有新政策一样,这一新举措,有人支持,也有人唱衰。反对者们认为,它是在鼓励女性,尤其是现在身体健康、生育能力较强的女性,为了夜以继日的工作而延迟怀孕。
图片来自Vice France
2018年,脸书前产品经理任博在Girlboss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作为脸书员工却选择不冻卵:这里面有企业家长式管理和社会隐藏压力的双重原因。她写道:“科技行业的就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吸引最优质的人才,企业们纷纷推出各项‘额外福利’。但是这些诱人的福利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多了去了。表面上看起来,家长式系统好像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而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在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操控我们的个人决定和人生抉择。”
这一福利也带来了更深刻的问题:面对同样的生育保护措施,却存在阶级的不平等。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很多夫妇,尤其是那些薪资微薄的家庭,冻卵和体外受精的“天价”费用,让这些举措变得 “很不实际,甚至绝无实现的可能。”此外,研究发现,这种经济障碍“是少数族裔女性更要忧心的问题”。能享受冻卵福利的大部分都是企业高管,这些人通常有着更高的学历、更好的薪水,而且往往都是白人。冻卵政策是在帮那些本来就享有特权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02
冻卵产业:一棵巨大的摇钱树
然而,冻卵行业巨大的商业潜力也引起了华尔街的注意。大批主营生育保护的初创企业应运而生,比如:2016年创立的Future Family和Extend Fertility,2018年创立的She's Well。此外,还有很多主营生育保险的公司,比如:2016年创立的Carrot Fertility、Progyny 和Stork Club。这些公司其实和传统的保险公司差不多,只不过现在他们的员工是和医生打交道。当然,也有像Kindbody这样的混合型公司,不但能给雇主提供保险福利业务,同时作为一家诊所,也拥有一整套生育保护技术。
图片来自Vice France
三月初,我联系了Kindbody的创始人和总经理Gina Bartasi。值得一提的是,Kindbody并不是Bartasi在生育领域的初次尝试。早在2008年,她就建立了FertilityAuthority.com。作为社交网络和咨询平台,网站能为那些苦于生育问题的人们提供在线帮助。2015年,Bartasi带领自己的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Auxogyn合并,创立了Progyny。而Progyny则是第一家上市的生育保护初创公司。
在Kindbody,提供给雇主一个周期的冻卵费用是5300美元(折合人民币37000+元)。别的公司提供的费用则是6000到20000美元不等。这是一个周期的统包费用,其中包含了必要的会诊、抽血的费用,和第一年取卵、存卵的费用。此后,每一年存卵都要额外多交500美元。*
译者:女性通常一个月只会排一个卵子,而研究显示,为了保证未来成功受孕的概率,女性应当冷冻大约15个卵子,这需要借助促排卵药物。但是,在一个促排卵周期中能产生和采集到多少卵子,取决于女性进行冻卵的年龄、她剩余的卵巢储备以及她对促排卵的反应。也就是说,有的女性可能在一个促排卵周期中就产生了15个卵子,有些人却需要进行多次促排卵和卵子采集,才能收集和冷冻同样数量的卵子,这也意味着产生相应的额外开支。
但是,上面说的这笔钱里面,并不包括促排卵药物等生育药的费用——而生育药对于冻卵又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雇主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这块费用算进员工的医保;或者,直接让Kindbody接管。(Kindbody表示,后者能帮这些雇主省掉平均20%的医药费。)
尽管来Kindbody冻卵客户的平均年龄是33岁(女性的生育能力也是在差不多这个年纪会开始逐渐减弱),Bartasi还是看到不少二十多岁的女性对冻卵感兴趣。在赋权女性这一点上,Kindbody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便是:冻卵可以成为女性主动控制自己生育能力的方法。它能够赋予女性切实的行动能力,而不是一种仿佛拥有这种能力的错觉。
图片来自Vice France
但是,有些人却发现,冻卵这一看似强调女权主义的举措,背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资本主义。蒙特利尔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Vardit Ravitsky研究生育伦理学,她认为:资本主义的操控,在冻卵行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大部分生育诊所都还没有、或者至少短期内没法拥有这个技术。实际上,冻卵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难以预测的,而且这些方法绝对无法保证成功怀孕。耶鲁医学院认为,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女性冻卵的年纪。而且,在真正解冻卵细胞并且尝试受孕的女性数量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Ravitsky 教授说:“当你尝试体外受精,你就会很在意怀孕和孩子成功降生的几率。”冻卵,赌的就是,以后进行体外受精时,有多少高质卵子成功受精并能够进一步被冷冻起来。*但是,这场豪赌的结果如何,我们没法知道。因此,这就成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生育行业和需要为员工提供生育福利的公司两两联合,往往能成就“好买卖”:生育保护公司赚的盆满钵满;而雇主公司让生育公司承包生育福利,省事还省钱。(顺带还吸引了一波人才。)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笔好买卖,简直就是双赢。只不过,对要去冻卵的女性不太友好罢了。
译者:精子和卵子受精后,受精卵需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潜力,质量较好的胚胎可移入受体生殖道内继续发育成熟或进行冷冻保存。
03
考虑风险,权衡利弊,慎重选择
那么不友好的原因是什么呢?Ravitsky教授认为,从政策的角度上看,这项福利鼓励女性推迟生育,而这会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问题在于,这一举措传递出一个讯息,那就是二十多岁要孩子,太早了。人们对于这事的态度,差不多就像对待未成年人怀孕一样了。大多数女性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要孩子,但是那时候,她们要么是还在职场打拼,要么就是她们还没遇到能够共组家庭的Mr.Rignt。所以这一举措传递出来的讯息实际上有很大问题。”因为不管有没有冻卵,女性的生育能力在这个阶段都明显要弱的多。
图片来自 Vice France
马萨诸塞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副主席Joya Misra认为,冻卵福利应该和其他举措一起推出,而这些举措,应致力于带娃“正常化”。她说:“提出冻卵福利的同时,如果还能给我提供一套其他的福利,比如:带薪的养娃假期,或者一些帮我更好照看小孩的措施,我会感觉好的多。”
Ravitsky教授建议,在冻卵之前,一定要好好权衡其他选择,并且考虑清楚后果和潜在的风险。她还强调,生育医生一定要给病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这些信息。“他们应该给你提供建议、支持你的决定、给你时间消化,并且解答你的疑惑。你们双方达成共识很重要”,她说道,“但我怀疑是不是每次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
译者:本文作者Avery Stone,译文有删改,阅读原文请戳左下方。
此外,对任博文章感兴趣的盆友请戳:
不要温和地
走进那个良夜
Ne pas aller doucement
dans cette bonne nuit